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19浏览次数: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十二五”期间,国家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了“三通两平台”等一系列行动。目前,全国大部分学校已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已得到初步应用。“十三五”阶段,教育信息化已度过了初期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上。

 

“融合”不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简单叠加,不是用信息技术去固化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一方面放大传统教学的优势,剔除传统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推动产生全新的更具优势的教学方法,引领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首先需要重点关注六个要素。

 

 

理念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着眼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从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素养“读、写、算(3R)”转变到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4C”能力,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创造与创新。

 

模式与方法的融合

信息化不是“人灌”加“机灌”,而是促进模式创新、流程再造、方法变革。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与学的方法将逐步普及。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将深刻改变,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准教学、量化评估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资源的融合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信息化在配置优质资源方面的关键作用包括“共建”和“共享”两方面。“共建”主要体现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方面,应建立优质资源的审查与评估机制,严格把控教育资源的质量,突出提升教育供给侧的质量与创新性。“共享”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让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统的资源“共享”方式是用户主动通过搜索来获取资源的定位,今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进行分析,根据各级各类教学实际需求主动推送个性化资源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

 

教师能力的融合

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持续受到挑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信息时代的“数字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过硬的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教师能力体系中技术、艺术与学术的高度融合。

 

环境的融合

“十二五”以来,通过推行“三通两平台”,我国教育信息化支撑条件大为改观。“宽带网络校校通”使多数学校具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优质资源班班通”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学校、教师、学生拥有了网络学习交流的专有园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使我国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

评价的融合

评价环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重点和难点。以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为例,传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进行,这种依靠经验和观察的评价方法受到很大局限。未来的评价将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多元评价,依据教师教学过程数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数据以及教师日常活动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终身教育、优化教育治理的有效途径。

 

来源:高效课堂